近些年,中小學減負問題一直困擾著國人。尤其是近20年來,減負幾乎成為教育主管部門的“自覺追求”:全國各地教育部門幾乎年年都要推出減負舉措,但是不少人覺得學生的負擔反而越來越重了。甚至有些家長公開反對教育部門出臺的減負措施。
為什么?
近日在《文化縱橫》雜志和南都公益基金會合作舉辦的“我們?yōu)槭裁匆恢痹谡劇疁p負’——對素質(zhì)教育政策和實踐的反思”學術沙龍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分析了減負政策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她指出,必須厘清幾種關系、劃分好幾種界線,再來談減負。
“閱讀了2018年12月教育部發(fā)的‘中小學減負30條’后你會發(fā)現(xiàn),政府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要減負?!绷中∮⒄f。
這個由教育部等九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號稱史上最嚴的減負令,劍指中小學課業(yè)負擔重這一痼疾,對校內(nèi)、校外、家庭、政府四方面減負工作全面明確責任并提出要求。
政策已經(jīng)達到了“史上最嚴”,政策所表達出來的減負決心已經(jīng)足夠大,而減負的效果依然不是很顯著。是否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尋找突破的可能?
林小英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入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她指出,學生的學習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劃分:從空間上看,可分為校內(nèi)和校外;從時間上,“根據(jù)學生意愿的自主性,可以分為‘自由學習時間’和‘非自由學習時間’?!绷中∮⒄f,學生在校內(nèi)的時間中,凡是進行必修課程的學習就屬于規(guī)范性學習,也就是“非自由時間”。而在學校內(nèi)的閑暇活動,就是自由時間。回到家,完成家庭作業(yè)是“非自由時間”,純玩就是“自由時間”。
林小英用“自由學習時間”、“非自由學習時間”和“校內(nèi)”、“校外”組建出了四個象限。
按照這樣的劃分,可以看到當前學生的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發(fā)生的變化。
“以前,四個象限大致是均衡的。學校也都差不多,學生只學好數(shù)理化語數(shù)外就行。”林小英說?,F(xiàn)在,探究性學習再加上各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很多作業(yè)是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的,不少家長有這樣的經(jīng)歷:孩子寫完作業(yè)睡覺后,家長開始上網(wǎng)查資料,幫助孩子完成研究性的作業(yè)。
“這樣,家和校之間的界線變得不清晰了?!绷中∮⒄f,另外,學和玩之間的界線也不清晰了。以前,孩子踢球、游泳、吹笛子完全憑個人興趣,孩子興趣是否長久、能不能玩出名堂,并不太重要,玩就行了。但是現(xiàn)在,孩子玩什么都能找到專業(yè)課程。
“家和?!薄皩W和玩”之間的界線不再清晰之后,這個模糊地帶便讓給了課外輔導機構。林小英的這個觀點,得到了一些家長的印證。
“你知道名校的課都是怎么上的?”一位初三家長王慧這樣跟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wǎng)的記者說,“面對一個新的知識點,老師并不是先講授,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呈現(xiàn)幾道題,讓大家先做,然后指著其中一道題問學生:‘這道會不會’,如果下面的聲音是:‘會’,那么這道題就過了,與此題對應的知識點也就過了。”
“確實有的孩子已經(jīng)提前學過了,也確實有的孩子接受得快?!蓖趸壅f,但其實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已經(jīng)掌握了,那些沒掌握好的孩子,便在作業(yè)和考試中頻繁遇到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家長能做到“內(nèi)心不慌”,很多家長用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緩解這種焦慮。
課外輔導機構的這種滲透不僅拉長了學生學習必修課程的“非自由時間”,也讓本該純玩的“自由時間”變得不那么自由了。
一位家長這樣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wǎng)記者,每到放假,學校會留體育作業(yè),其中一項便是跳繩。這本是督促孩子鍛煉身體的好事,但是卻讓這位家長犯了愁,因為學校要求孩子每天拍視頻上傳并記錄數(shù)據(jù),自己上班沒時間管,孩子每天要上課外班也時間不充裕,“我還真找到了這樣的機構,這樣跳繩這項作業(yè)就可以交給機構了?!边@位家長說。
“正是這種界線的不清晰和模糊狀態(tài)造成了學生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绷中∮⒄f。學生的負擔很好理解,在校內(nèi)要學習,出了學校同樣是學習,學習必修科目肯定要付出努力,本來是全憑興趣的玩也變成了課程,負擔自然是重了。
而對于家長來說,在這種“家和?!薄皩W和玩”界線模糊的狀態(tài)下,焦慮也在逐漸增加。
“每天下班之后我可以完全不看單位的微信群,但是班里的群絕對不能不看,以前是不敢錯過老師的各種通知,現(xiàn)在有各種復習資料,一發(fā)就是一大摞,根本不敢錯過?!蓖趸壅f。
林小英教授介紹,自己的大學同學在澳門一所學校當校長,學校有一個給家長的“溫馨提示”:如果家長需聯(lián)絡老師,請在上學時間與老師直接溝通。非學校辦公時間,除緊急事項外,老師將不再回應家長,以便老師能專注備課,及照顧家庭。
“‘家和校’要做到不能相互傷害、相互擠壓、相互排斥。”林小英說,不是我們減負的決心不夠,也不是政策力度不夠,而是在制定政策的同時,還要厘清與此相對應的幾個主體之間的關系,并且最大限度地分清責任,不能讓“減負”成為“轉負”。
正如有專家所說的那樣:中國教育中存在著一種奇怪現(xiàn)象:“家長越位、老師讓位、學生錯位”,本該老師做的事卻交給校外培訓機構,本該孩子做的事卻有不少是家長代勞,在混亂的狀態(tài)中孩子最終可能會迷失了方向。
確實,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各自守好自己的站位,老師該管的事情留在學校,家長的責任留在家里,最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孩子,不僅要尊重他們學習的權利更要尊重他們自由玩耍的權利。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wǎng)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