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實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桐城市大關(guān)教育集團校組織各成員校開展了為期四天的研學旅行活動。
3月17日早上八點,卅鋪初中的七、八年級學生帶著行李,在各班班主任的帶領(lǐng)下,有序地上車,出發(fā)前往坐落在孔城鎮(zhèn)的研學教育基地,開始了兩天的實踐活動。
由于天氣變化,開營儀式選擇在集結(jié)大廳進行。在教官的指揮下,六百多人的大廳鴉雀無聲,同學們筆直地坐在座位上,聽著安全第一課;莊嚴的國歌響起的時候,同學們齊刷刷地向國旗敬著隊禮,歌唱國歌,然后在國旗下莊重宣誓。
開營儀式結(jié)束后,教官將學生進行了分組,接下來的日子里,這些學員都按分定的小組,在各自教官的帶領(lǐng)下開展活動。
基地里的活動課精彩紛呈,有非遺剪紙、桐城名人軼事、桐城八景介紹、機器人操作、多米諾骨牌效應、射擊訓練、環(huán)保教育、應急急救、高空索橋……同學們在教官的帶領(lǐng)下,在各個活動場所輪番上陣,因為都是平日課堂上極少涉獵的領(lǐng)域,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極其濃厚,都積極地動手動腦,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既拓展了知識,又磨練了意志。
實踐活動之余,基地的教官們還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擊鼓傳花、拔河比賽、翻牌猜成語等,同學們在這里有張有弛,快樂自在。
3月19日早上7:20,我們又乘車出發(fā)前往黃山市的研學基地。第一站是參觀了徽州文化博物館,在講解員的講解下,同學們了解到徽州歷來以山水之秀、人杰地靈、商賈之富、文風之盛、民風之淳而蜚聲海內(nèi)外,被譽為“東南鄒魯”“文獻之邦”和“文物之?!?,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儒家文化的圣地,是明清時期中國先進文化的光輝代表,是傳統(tǒng)中華文化的精彩縮影。領(lǐng)略了古徽州文人文化以及徽商的崛起與鼎盛,對徽州人自古重視教育、崇尚讀書,更是贊賞有加。
第二站是參觀了黃山城市展示館,了解了城市的發(fā)展與繁榮。隨后探訪了唐模古村。
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歷史上因經(jīng)濟活躍、民風淳樸,因而被稱為“唐朝模范村”。
在去唐模古村的路上,同學們看到了那棵有著四百多年的香樟樹,只因在黃梅戲《天仙配》中,以樟代槐,充當了月老,故稱“天下第一媒”;看到了那個“同胞翰林”牌坊,感嘆兄弟兩個同中進士同朝為官;還看到了“孝心湖”,了解了“孝”的真諦;更為“一渠通全村、數(shù)橋連兩岸”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而流連忘返。三月的唐模,白墻黑瓦,石徑通幽,垂柳依依,金黃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杏花,綠油油的麥田,一切的一切,都在煙雨朦朧中靜默著靜默著,讓人不忍高聲喧嘩,生怕驚擾了這個古樸自然的歷史名村。
3月20日上午8點,我們先后參觀了徽州古城和漁梁壩。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總占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nèi),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fā)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罩莨懦鞘潜4嫱旰玫闹袊拇蠊懦侵?。
同學們跟著當?shù)氐膶в?,認真地聽著講解,在古城墻、徽州署府、陽和門、大學士牌坊等古建筑下紛紛留影紀念。
漁梁壩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稱為“江南第一都江堰”。漁梁壩的地位是極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環(huán)境。歷朝歷代都把壩之興衰作為徽州興衰的標志。作為幾百年來新安江上大小商賈船隊往來的一個重要碼頭,漁梁壩是明清時期徽商從這里起航承接家族興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實的“徽商之源”。
走在古村的漁梁街上,仿佛就能感受到時代的變遷,感受到這里曾經(jīng)的繁華與落寞。
來到大壩,同學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了,只見新安江水碧波蕩漾,兩岸的白墻黑瓦小屋倒映水中,左邊的青山也傾慕這一江春水,浸沒其中。同學們自由自在地在灘上撿鵝卵石、打水漂、拍照片。堤壩上人影憧憧,笑語盈盈。
午飯結(jié)束后,我們踏上了歸程。一路上,同學們意氣風發(fā),暢談著此次研學旅行的收獲和感想。
隨著班級群里所有的同學都回復了“已安全到家”,該校為期四天的研學旅行活動完美收官。正所謂“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研學促雙減,旅行探真知,一張張收獲滿滿的笑臉,正是研學旅行的意義所在。(姚會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