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院士牽頭的《極高地應力隧道巖爆孕育機理及安全防控技術研究》項目推進會在合肥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二樓會議室舉行。安徽理工大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袁亮院士,山東大學王漢鵬教授,中國礦業(yè)大學竇林名教授,學校程樺教授、唐春安教授,南京派光信息感知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崢映,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梁超,副總工程師楊仲杰、王圣濤,技術管理部部長陳文尹等出席推進會。陳文尹主持會議。
袁亮代表學校和項目組致辭,他感謝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的信任以及各位專家的支持,袁亮指出,中鐵四局長期以來與學校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校企雙方積極貫徹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在重大科研合作、畢業(yè)生就業(y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校企合作更加緊密。袁亮表示,學校將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對人、財、物各方面提供支持,組建大團隊,聚焦川藏鐵路隧道建設工程科技難題,雙方將在國家重大研究項目基礎上,協(xié)同攻堅,努力為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
梁超對雙方圍繞川藏隧道工程前期做的大量調研,細化研究方案,開展巖爆工程實驗、理論模擬及防控技術體系探索等前期卓有成效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就下一階段雙方如何通過現(xiàn)場原位監(jiān)測、室內試驗和理論分析,在高應力下硬巖巖爆機理、預測和防控等方面取得研究進展,進而揭示巖石脆性破壞特征和機制,對巖石巖爆傾向性和支護效率進行評價,建立巖爆防護體系,對深化巖爆機理認識、提高巖爆預測的精度和降低巖爆造成的危害等提供堅實支撐,通過對巖爆的研究,“防、治”結合,為解決極高地應力隧道巖爆施工中的技術難題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為后續(xù)開挖施工提供參考的結論做了相關安排。
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圣濤介紹了川藏鐵路項目實施背景、整體進展進展情況,并對下一階段構建每3個月推進一次、形成會議紀要的項目工作機制,加快現(xiàn)場推進,形成巖爆預警平臺,在知識產權、發(fā)明專利授權、發(fā)表高級別論文,與現(xiàn)場結合解決隧道施工實際問題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等預期成果做了強調說明。
中鐵四局五公司總工程師章新生從工程概算、工程進展、現(xiàn)場巖爆情況、科研進展情況等方面介紹了多吉隧道巖爆課題現(xiàn)場情況和現(xiàn)場施工難題、采取的相關措施等。
安徽理工大學深地中心副主任穆朝民教授詳細介紹了項目的實施方案,項目的立項意義和研究內容,通過解決川藏鐵路深埋隧道非線性行為、大埋深高能級災害、多場多相耦合演化等主要問題,建立隧道巖爆災害防控體系,破解巖爆動力災害孕育機理不清、過程演化規(guī)律不明,巖爆動力災害災變臨界指標難獲取,巖爆動力災害防控技術難等難題,研究極高應力下隧道巖爆孕育機理及安全防控技術,探究極高地應力隧道巖爆災害動力學行為與演化規(guī)律,為保障川藏鐵路隧道安全、推動科技進步貢獻安理力量!
據了解,《極高地應力隧道巖爆孕育機理及安全防控技術研究》項目依托安徽理工大學聯(lián)合國內外科研院校長期開展科技攻關,項目團隊先后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重大項目20余項,破解了地下工程動力災害、巷道圍巖控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技術難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技術成果,獲國家科技獎16項(4項排名第一);項目組匯集了巖爆動力災害防控相關領域的優(yōu)勢互補團隊和學科交叉融合的學術骨干,設置了巖爆孕育機理研究及模型試驗系統(tǒng)研制或升級、基于微震監(jiān)測的巖爆動態(tài)預警方法、不同等級巖爆的防控技術等三個課題,將針對巖爆工程動力災害賦存環(huán)境與孕災條件,提出模擬極高地應力多場多相介質巖體、動靜組合加載與工程擾動,測試災變過程多物理場信息,再現(xiàn)隧道巖爆災害時空演化過程一體化綜合防控研究思路。通過巖爆災害基礎試驗、理論研究、數值軟件開發(fā)及模擬、現(xiàn)場試驗相結合的方法,構建多尺度巖爆的宏細觀模型,解構巖爆力學機制;創(chuàng)建新型監(jiān)測方法,建立巖爆預測預警平臺;提出剛柔相濟的支護方法體系,破解巖爆防控難題。揭示極高地應力復雜地質環(huán)境隧道巖爆孕育過程和內在機制;研發(fā)復雜地質環(huán)境隧道巖爆可視化、智能化預警預報系統(tǒng)和平臺;研發(fā)即時型巖爆超前控制技術、滯后型巖爆圍巖加固技術,形成巖爆防治技術體系。
安徽理工大學相關職能部門、能源安全與清潔利用學部、合肥高等研究院及相關學院負責人、專家學者及中鐵四局集團職能部門及集團二、四、五公司、CZ6標指揮部負責人及專家參加推進會。
文:施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