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覺醒,首先是教育價值的覺醒,教育是培養(yǎng)人、改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當前,好的教育是能夠取得更高的分數(shù)和更高的文憑,“學而優(yōu)則仕”來實現(xiàn)個人社會階層的遞進。正是有這種教育價值取向,才將教育辦成一個轟轟烈烈的大產業(yè),學校成了生產“分數(shù)”、提供流水線生產工人的加工廠。
教育為了提高分數(shù)、取得文憑,最明顯的手段就是用大量的時間反復記憶知識和反復訓練技能,雖然我們通過反復記憶和反復訓練能獲得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訓練,能夠在應試中大獲全勝,但我們磨滅了我們對知識的好奇心、對自然界的想象力,缺乏批判性思維,形成思維定式。我們進入不同類型的學校,用學校提供給我們書上的知識和人類已有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通過教師的努力傳授和我們慣性的思維努力記憶和訓練取得了文憑,然后用文憑進入不同領域開始了我們的工作,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更多的缺少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育為了實現(xiàn)個人社會階層的晉升,我們?yōu)榱俗尯⒆硬惠斣凇捌鹋芫€上”,希望我們的孩子用教育改變人生,我們開始早教、報各種培訓班,補習班,上提高分數(shù)快的學校,上能發(fā)高、好文憑的學校,只要“擠過獨木橋”,就能“捧上金飯碗”。因為大家總覺高階層會擁有更多的資源,享有更多的權利,受到更多的尊重。60年代、70年代很多農村人通過教育走進城市,他們也希望他們的下一代能夠穩(wěn)住階層,最好再上升。教育不是更多關注人的精神世界而是更多看重它所帶來現(xiàn)實利益。于是教育的價值開始異化。孩子們壓力過大,教育不在是溫暖的,潤物無聲的。開始變得功利、強制,開始變成與自身成長分裂的異物,教育成為利用的工具。沒有人去思考教育本身的價值,沒有重新思考教育對人成長的價值。認為應試教育是公平的,但沒有深層次反思應考教育下所隱性的不公平。
智能時代已來,工業(yè)化生產逐漸會被智能化替代,流水線生產和模式化的工作已不在需要人,完全可以由智能人代替。知識積累和技能訓練出來的藍領工人完全可以由智能人代替。人類更多參與工業(yè)化生產的組織、管理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智能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更快,也許今天所學的知識,明天就過時了。所以人類必須重新反思教育和反思學習,一是學習的途徑更多了,教師不在是所有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學校不在是通過課程、課堂實施教學,學生不在是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師的“喂養(yǎng)”,學習不在是為了提高分數(shù)應付考試。畢業(yè)證書并不能證明我們什么,學習碎片化、智能化、終身化將成為常態(tài)。
未來之來,教育的價值仍然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但如果我們不反思當下的教育,教育不能覺醒、學校不能覺醒、父母不能覺醒,那我們的教育價值何為! (陳良俊 合肥市陳良俊鄉(xiāng)村名校長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