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夜晚降臨,80多盞閃爍的魚燈變化無窮,如同鯉魚在水中成群嬉戲,猶如一幅“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美麗畫卷……1月31日晚,在《2023中國詩詞大會》第七期節(jié)目中,有市民驚喜發(fā)現(xiàn),來自安徽師范大學的《非遺魚燈》表演亮相?!斗沁z魚燈》主創(chuàng)教師王云辰還邀請詩詞大會的選手們用詩詞的元素為魚燈中最大的“領頭魚”起名,傳遞美好寓意。
“領頭魚”獲得詩意命名
作為一項源自安徽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嬉魚燈”的表演,安師大的《非遺魚燈》在該校51屆校運會上就火遍全網(wǎng)。夜晚降臨,閃爍的魚燈變化無窮,如同鯉魚在水中成群嬉戲。人們用竹篾綁扎出鯉魚的形狀,再用紙糊在表面上,進行彩繪裝飾。鯉魚的魚和年年有余的余同音,熱鬧的嬉魚燈寄托著一種美好的祝福。在《2023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中,《非遺魚燈》以“云中”千人團互動的形式出現(xiàn),展示了非遺魚燈的尋訪制作、舞蹈的排練及正式演出后的震撼景象。
美妙的表演后,一道有趣的題目也應運而生?!斗沁z魚燈》主創(chuàng)教師、安師大體育學院教師王云辰介紹,在演出現(xiàn)場有一條領頭魚,是所有魚燈當中最大的一只。他邀請詩詞大會的朋友們用詩詞的元素給這條大魚起一個名字。
場中來自“朝朝隊”的隊員為領頭魚取的名字叫做螭吻。在隊員們看來,魚燈舞的表演當真是應和了辛棄疾的那句“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大魚引導著小魚,或成群或列隊,燈光搖曳間,是“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這精彩的魚燈舞,讓“暮暮隊”的隊員想起了張若虛的詩“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也讓他們想起了辛棄疾的詞“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并用“躍龍門”來命名這條領頭的大魚。 現(xiàn)場嘉賓康震和楊雨也分別為最大的魚燈賦予了“鯤鵬”和“星雨”的美好寓意。
主創(chuàng)老師最中意“躍龍門”這個名字
當晚,王云辰和安師大的同學們也觀賞了這期節(jié)目。他告訴記者,每位觀眾都有自己心中對“領頭魚”的最佳命名,而他也最中意“躍龍門”這個名字,這三個字恰好把非遺魚燈表演最好的寓意直白地傳遞了出去。
王老師透露,當時節(jié)目組希望尋找一道關于中華民族文化互動的題目。記者了解到,魚燈表演的創(chuàng)作原型來自安徽歙縣汪滿田村的民俗魚燈,是徽州特色民俗體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也為了讓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并參與到非遺的制作中來,該校省級民俗體育教學團隊專門組織師生到歙縣向非遺傳承人學習制作方法。歷時近一年的創(chuàng)作與打磨,去年首次將其搬上校園舞臺,讓被逐漸忘卻的非遺文化重煥光彩。
在當天節(jié)目中,有人表示,這個領頭魚就相當于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而領頭魚帶領的小魚們就好比是老干上長出新的枝丫,也代表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不斷地守正創(chuàng)新中保持著其魅力與輝煌。而在主創(chuàng)團隊看來,在中央洄游的“大魚”,象征著安徽師范大學,圖案各異的“小魚”,象征著各個學院,“大魚”象征著老師,“小魚”象征著學生……此次與詩詞佳句結合的非遺文化表演,也被賦予更強大的生命力,這也讓主創(chuàng)團隊感到十分興奮。
讓大家真切感受非遺文化之美
記者了解到,從了解魚燈歷史到動手制作魚燈,再到創(chuàng)意編排節(jié)目,對于參與其中的年輕人來說,是一次對非遺文化的喚醒乃至激活,對觀眾來說也是一次美的旅程。在王老師看來,也很契合中國詩詞大會這一期“心動”的主題。
編制骨架、糊紙上色、關節(jié)組裝……魚燈的制作并不簡單,尤其是為魚鰭糊紙這一環(huán)節(jié),需要將一整張紙貼上去,然后用手一點點進行調整,保證靈活且紙不能破,十分考驗耐心。此外,繪畫魚燈需要嚴格控制顏料用量,顏料過厚會將魚燈擴損,過薄則會讓魚燈出現(xiàn)不必要的留白。
在魚燈的動作設計上,區(qū)別于傳統(tǒng)魚燈固定的線路游行,參演同學會觀察真實魚群在水下的游動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設計出“魚尾擺動”“小魚繞圈”“小魚尾隨大魚”等動作,融入舞蹈元素,把靜態(tài)的非遺魚燈演“活”,把“躍龍門”的狀態(tài)給呈現(xiàn)出來。此外,表演還加入了聲光電技術并進行了充分融合,也讓大家真切感受非遺文化的心動之美。
李夢飛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