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起眼的貝殼,放在古代竟然可以拿來買東西;小小的一張人民幣,背后卻藏著“千山萬水”;原來超市貨架上的一串數字,能兌換成那么多不同面額的貨幣……
對于六小中鐵一(2)班的同學們來說,今年的春節(jié)注定是與眾不同的。在收到長輩給的紅包后,除了會有“壓歲錢可以不給家長嘛?”的疑問外,項目化學習讓同學們對“壓歲錢”的奧秘有了些新的探究……接下來,就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來看看吧!
奧秘一 壓歲錢里的“錢”有幾種?
“綠色的是1元,藍色的是5元……紅色的是100元!”“10分錢等于1角錢,10角錢等于1元錢,元是人民幣最大的單位。”……同學們通過切身實際的觀察和學習,了解了關于人民幣面額、種類、單位、基礎進率等問題。對“錢”有了初步的認識。
奧秘二 壓歲錢里的“錢”從哪來?
關于“錢是從哪來的?”這個問題,愛刨根問底的同學們甚至追溯到了更遙遠的古代,通過網絡查找和實地探訪,看到了許多關于“錢”過去的樣子。金、銀、銅、鐵,甚至是海邊小小的貝殼也曾作為“錢”而被人們廣泛使用。
而對于如今我們正在使用的人民幣呢,同學們更是通過訪查和詢問有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統(tǒng)化的了解。從紙幣正面刻畫的人物到背面的山水建筑,從硬幣的構造到不同面額硬幣上刻著的不同花紋,從人民幣的起源到后面一代代人民幣不斷演變的過程……同學們對“錢”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奧秘三 壓歲錢里的“錢”能干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愛心小隊的同學們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了附近的超市商場,進行“采購年貨”的團建活動。
“這罐可樂的價格是3.5元,那么就是要付三元五角錢,那我給三張一元紙幣和一個五角硬幣就正好夠買了!”同學們用實踐活動來理解“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fā)揮的作用。身臨其境地了解什么是商品,什么叫作價格。,同學們在“購買年貨”的環(huán)節(jié)里,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在小隊成員的互幫互助里,同學們對“錢”的用途有了切實的體會。
除了對“錢”本身的知識探究以外,本次項目性學習還著重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同學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在活動的策劃、執(zhí)行以及總結的整個過程中,每位同學都積極參與、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每位同學都能在小隊的集體活動中培養(yǎng)良好的團隊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
撰稿人:杜金苒爸爸 崔江華
攝影人: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