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中小學陸續(xù)開學,新生入學準備工作成為廣大學校和家長的熱議話題。其實,學生進入不同階段求學,本身無須過度擔憂,但小學畢竟是孩子人生成長接受正式學校教育的第一階段,此間孩子能否適應小學生活、能否與師生正常交往、能否進行有效學習等確是一件大事,會引發(fā)孩子在生活習慣和學習活動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因此,做好入學準備工作便成為廣大家長和學校高度關注的問題。
筆者認為,只有切實明確小學階段孩子的基本特點,入學準備教育才會真正適切有效。簡單來說,與幼兒園階段不同,小學生不再像幼兒園孩子那樣,學習以自然情景下的活動游戲為主,而開始逐步過渡到以書面語言、間接經驗為主,有計劃、有步驟、系統(tǒng)地學習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與知識,此時學習不僅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主要活動,還要接受他人評價并受到一定的紀律約束,具有一定的標準要求。
結合小學這一特定教育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教育目標任務等基本特點,需要做好三件事:
其一,端正一種態(tài)度。學校是孩子獲得知識的場所,只有教他熱愛這個地方,他才會安心愉快地在學校學習,因此,家長和學校要在入學前通過各種方式使孩子形成尊知重識并認真求學的態(tài)度。具體講就是形成“三感”:一是對學校產生神圣感。學校是人類傳承已知、獲得新知、探索未知的神圣殿堂和促進個體獲得人類文化知識并走向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它之所以千百年來被人們所重視,正是因為它在上述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無法取代的強大功能效力。二是對教師產生敬畏感。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教師是道之代表、禮之化身、德之典范,更是學校教育中促使孩子成長的直接負責人,因此,入學前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孩子對教師產生良好印象,使知識淵博、莊重嚴肅、和藹可親的教師形象成之于心。三是對獲取知識產生愉悅感和成就感。知識是完善個體、改變世界、更進人類的基礎,學校是求知獲識之地,只有孩子對知識本身有一種起碼的追求,他才可能在學校愉快地學習。因此,入學前要培養(yǎng)孩子的求知欲望和興趣愛好,讓他能夠在求知獲識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愉悅感并獲得成就感,使他向往學校生活并為自己即將入學產生自豪感。
其二,樹立兩種意識。一是規(guī)則意識?!盁o規(guī)矩不成方圓”,小學階段是孩子開始頻繁接觸規(guī)則并被要求遵從規(guī)則的重要時期。因此,我們不僅要指導孩子了解相關規(guī)則的基本內容和要求,還要引導他們自愿遵從規(guī)則的約束,將其逐步上升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行為習慣。二是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指盡力完成自己所承擔的職責和任務的意識,它體現著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更是精神品質的體現,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在入學前設法幫助孩子盡早形成責任意識,并為履行職責不斷克服情緒障礙。簡單來說,就是要教會孩子認真做事,教導孩子認真完成屬于自己或師長交辦的事情,做到上課專心、作業(yè)認真、勞作竭力。同時,我們還要教導孩子客觀對待自己言行結果的是非對錯,敢于主動承擔言行所帶來的后果,做到是非對錯清楚、善惡美丑分明。
其三,培養(yǎng)三種能力。一是自我料理能力。一個連生活都無法自理的人,顯然難以適應學校生活,因此,家長要加強培養(yǎng)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引導孩子根據學校課程教學安排,形成自行攜帶、清點各類學習用具等日常學習自理能力,指導孩子形成諸如記住父母姓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門牌號碼,認識理解交通指示燈、人行道、斑馬線、防火防電逃生標識等日常安全自保能力,以確保孩子每天的日常生活學習能夠獨立安全順暢進行。二是自主學習能力。每一個孩子都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這是求知欲的表現,而求知欲又是學習的一個必備前提??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因此,父母需因勢利導,引導和幫助孩子去發(fā)現問題、開動腦筋、尋找答案,培養(yǎng)孩子的求知欲,以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愛好,為其日后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奠定堅實基礎。三是自主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個體生存的一項重要能力,因此,入學前要指導孩子形成正常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引導孩子掌握基本的禮儀、禮貌及行為規(guī)范,使他在熟悉老師、結交伙伴的過程中逐步融入班級和校園集體,幫助孩子積極建立和諧輕松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伙伴關系,使他敢于表達、善于表達,具備基本的日常人際交往能力。
(作者:容中逵,系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